园筑网-读新闻 看资讯 找工作 找机械 找人工 找材料 苗帮帮...开启云景观平台!
标题:
植物花草摆放的风水问题
[打印本页]
作者:
liexia
时间:
2015-6-30 15:47
标题:
植物花草摆放的风水问题
在家宅中,风水的调整与有些植物花草很有关联,这在许多风水古籍中均有提及,兹择录数段如下“凡树木向宅吉,背宅凶。”“住宅四畔竹木青翠..在家宅中,风水的调整与有些植物花草很有关联,这在许多风水古籍中均有提及,兹择录数段如下“凡树木向宅吉,背宅凶。”“住宅四畔竹木青翠,财运好”“中庭种树主分矣,门旁种枣喜加祥;庭心种木多闲困,树植庭心主祸殃。”从以上所言,可知传统的风水学对于住宅附近的树木种类,以及种植的位置均很讲究,主要是认为这会是对家宅的风水产生影响。
以上所提及的树木均是室外植物,而室内植物则另有道理。作为风水之用的室内植物可分两大类,一是用作生旺的常绿植物,一是用作化煞的仙人掌类植物。这两类植物必须分别清楚,因为他们的功用各有不同,所以摆放的方位也会有差异;倘若混淆不清,那便很可能弄巧成拙了!
下面谈谈其中的奥妙。
请务必紧记以下的一个主要原则:
在“旺位”放置大叶的长绿植物,在“衰位”放置仙人掌有刺类植物。
只要能够把握上述的要领,便不致吉凶混淆,至于那些不旺不衰的普通方位,一般来说,放置任何植物均没有多大影响。
在当旺的方位摆放一些厚叶或大叶的常绿植物,便可收“生旺”之效,增加家宅的财气。
举例来说,铁树、橡树、喜树焦、黄金葛(又名万年青)这类常绿植物就甚为理想。
除以上提及的四种植物外,如宽叶榕、散尾葵、虎尾蓝、富贵竹等,也有“生旺”之效。
我个人对竹树情有独钟,这不单只是因为竹树青葱脱俗,而且还因为它是平安的象征,故世俗有“竹抱平安”之语。
“阳宅大全”亦有这样的记载:“住宅四边竹木青翠,财运好!”综合而言,竹树的确是观赏及风水均甚适宜的植物,若在旺位挂上“竹画”亦可。
在“旺位”除了可挂竹画外,同时亦可挂牡丹画,牡丹素有富贵花之称,不单色泽艳丽,而且形状雍容华贵,故此一直被视为富贵的象征;所以在当旺的方位挂上这富贵花,可说是锦上添花!
谈过“旺位”如何利用植物生旺。现在谈谈“衰位”适宜摆放有刺的植物,例如是“龙骨”、“玉麒麟”,以及各式各样的仙人掌,或者“玫瑰”及“刺杜鹃”均属次类。这些仙人掌类的有刺植物,倘若摆放在衰位或凶位,在风水学方面有“化煞”的作用。
那么,究竟哪里是旺位,哪里是衰位呢?风水学派上是有很多不同说法。就生财旺位来说,有人认为是在大门的斜角位,有人认为在房内的三白位,即一白六白八白三个飞星位,有人认为在1984至2003年这二十年间,西北方是当旺的财位。因此,应就自身及家宅实际方位相应而言。
作者:
暗夜舞
时间:
2015-7-2 07:33
占坑编辑ing
作者:
xurui1
时间:
2015-7-8 13:07
锄禾日当午,发帖真辛苦。谁知坛中餐,帖帖皆辛苦!
作者:
你好啊
时间:
2015-7-10 07:09
鼎力支持!!
作者:
好买卖
时间:
2015-7-17 12:09
顶
作者:
朱重义
时间:
2015-7-18 09:30
支持支持再支持
作者:
有何不可
时间:
2015-7-19 22:20
在撸一遍。。。
作者:
only75203
时间:
2015-7-29 07:32
占位编辑
作者:
yaosine
时间:
2015-7-30 13:43
楼猪V5啊
作者:
测试001
时间:
2015-8-2 11:04
传说中的沙发???哇卡卡
作者:
小树苗009
时间:
2015-8-21 09:52
我也来顶一下..
作者:
小草
时间:
2015-8-26 20:42
一直在看
作者:
cbz123
时间:
2015-9-3 22:44
没人回帖。。。我来个吧
作者:
ljj3720
时间:
2015-9-3 23:07
顶
作者:
阳光园艺
时间:
2015-9-4 16:12
锄禾日当午,发帖真辛苦。谁知坛中餐,帖帖皆辛苦!
作者:
___季末专属
时间:
2015-9-8 10:44
路过的帮顶
作者:
李月春
时间:
2015-9-13 07:09
支持,赞一个
作者:
真风林火山
时间:
2015-9-14 07:01
纯粹路过,没任何兴趣,仅仅是看在老用户份上回复一下
作者:
测试02
时间:
2015-9-30 18:35
报告!别开枪,我就是路过来看看的。。。
作者:
冭过兲眞.
时间:
2015-10-4 17:06
呵呵,低调,低调!
作者:
小小树苗
时间:
2015-10-8 13:12
看帖要回,回帖才健康,在踩踩,楼主辛苦了!
欢迎光临 园筑网-读新闻 看资讯 找工作 找机械 找人工 找材料 苗帮帮...开启云景观平台! (http://liexia.net/)
Powered by Discuz! X3.1